鹤壁市绿色食品精深加工重点实验室

1.平台建设目的、意义和研究方向
1.1平台建设目的
平台建设目的是为了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绿色食品固有属性,建立针对不同类型绿色食品精深加工技术体系,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提升现有技术水平、加工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发挥实验室在行业发展中的动态引领和风向标作用,加强科技研发投入、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中间环节,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带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和科技进步。
1.2平台建设意义
意义是发展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使加速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传统农业和加工业向现代农业和加工业转变,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技术提升的重要途径。抓住国内食品行业良好的发展机遇,瞄准当前国际国内食品产业的发展趋势,全面提高我市绿色食品加工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培植我市强大的绿色食品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我市乃至河南省食品科技进步及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有利于我校加快向应用型高校的模式转变,有利于食品工程学院专业群和科研团队建设和拓展,有利于绿色食品精深加工领头技术性人才培养,树立行业动态发展风向标。
1.3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主要是围绕不同类型绿色食品的固有属性,对绿色食品开展综合性的加工应用研究,拟找出和解决绿色食品在原料预处理、加工成品多元化(精细化分类)、营养成分保持和品质控制,副产物再利用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难题,主要探讨绿色食品资源科学合理利用途径及深精加工关键控制点,标准化加工技术的选择和条件控制对于绿色食品成品精细化分类以及品质改善的影响,深度契合国家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上的政策引领。
2.平台负责人简介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简介
2.1平台负责人
王跃强,硕士,副教授,中共党员,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科研、招生等行政工作。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鹤壁市文明教师。兼职全国食品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产学研创专指委委员,河南省食品行业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功能食品专业委员会委员。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篇;参编教材、著作6部;主持、参与省级科研课题7项,省级教改课题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主持参与省级教学质量工程8项;荣获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教学设计比赛三等奖1项,河南省信息化教学大赛教学设计比赛二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信息化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2.2学术委员会主任
张营,中共党员,毕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木质纤维原料转化制取生物能源和化学品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农林生物质资源化学; 植物细胞壁多糖的高效酶水解; 生物转化制备高值化学品;生物能源转化。其研究为农林剩余物制备生物能源、功能性低聚糖和其它高值化学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博士期间参与重点研发项目两项,发表学术论文5篇,SCI收录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
3.平台团队介绍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19人,其中研究人员10人,技术人员6人,管理人员3人。研究人员队伍中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高级工程师1人,国家自然科学优秀基金获得者1人。已逐步建立起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结构合理、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现任实验室主任是汪松博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资源产业经济专业,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篇,参编学术专著3部,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厅级项目20余项,获得省部级、厅级奖励12项。其学术成果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影响。
4.平台的基础设施和主要仪器设备
本实验室位于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占地面积800余平方米,拥有化学实验室、精密仪器分析室、食品理化分析实验室、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食品品质检验实验室、肉制品加工实验室、粮油加工实验室、焙烤食品加工实验室、食品感官检验实验室等9个核心实验室。仪器设备总价值800万元以上,包括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粉质仪、拉审仪、红外光谱仪、凯氏定氮仪、索氏抽提仪、食品安全检测仪、旋光仪等仪器。
5.承担的项目和科研成果
目前实验室拥有粮油加工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技术服务平台。实验室承担了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科技厅软科学、基础前沿、科技攻关等项目3项,获得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一等奖2项,粮油加工学院科研项目三等奖1项。在注重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加强创新研究的能力建设,学术论文46篇,其中实验室客座成员发表SCI文章3篇,编写专业教材27部。多年来培养学生近千人,在专利、科研文章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实验室现已成为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功能性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研究基础。
6.平台建设的长期目标
在绿色食品营养成分特性分析、绿色食品功能性组分提取及绿色食品产品开发上探索新的方法和解决关键介绍。使我市绿色食品深度开发和利用方面的研究达到省内先进水平,聚集和稳定一大批高水平创新人才,促进我市绿色食品研究领域的发展,同时提升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